秦峰:上海在强制分类后,各类垃圾要如何处理
上海环境总工秦峰以“分类体系下的垃圾处理思考”为主题,深入分析了垃圾分类后,并首次全面介绍应对上海垃圾分类的末端处置升级布局,及近年来垃圾组分变化数据。
来源:中国固废网 整理:李晓佳
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今年上海率先执行强制垃圾分类,掀起了全国各地大范围推行垃圾分类的浪潮。“垃圾分类已经进入强制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垃圾处理将如何规划,技术路线如何发展等等一系列连带话题,也是行业内普遍关注的。
在2019(第七届)上海固废热点论坛上,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秦峰以“分类体系下的垃圾处理思考”为主题,深入分析了垃圾分类后,给垃圾处理末端带来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垃圾处理技术新思考。
以下内容根据秦峰现场分享整理:
秦 峰
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到来
本轮垃圾分类无论从力度还是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今年4月2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建城〔2019〕56号)发布,确定了阶段性的目标:2019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分类工作;2020年,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分类处理系统;2022年,各地级城市至少有1个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2019年也成为我国全面进入强制垃圾分类的标志年。上海成为本轮强制垃圾分类的先行者,1月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分类”迎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该条例已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
继上海率先执行强制分类后,全国多地也相继推出或补充了多项政策,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如下图)。
强制分类后,垃圾特性变化明显
垃圾强制分类正逐渐在全国推行,随着垃圾分类成效的凸显,必然给后续的进入末端的垃圾处理带来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相应的处理技术以及处理路径的选择。
秦峰介绍,上海自7月1日执行强制分类后,进入末端的垃圾种类、产量和理化特性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进入末端的干湿垃圾量较以往变化明显。目前,上海各类垃圾处置量中,可回收物、湿垃圾分出量较2018年底均有大幅增长;干垃圾处置量则明显降低。
“十三五”焚烧设施规划
“十三五”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规划
从目前上海实际的各类垃圾处置量来看,与之前的预测是不相符的。秦峰认为,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有很多,强制垃圾分类前,不同类型的垃圾产生量多是根据混合垃圾做的粗略计算。强制垃圾分类后,由于全民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垃圾分类的成效很明显,各类垃圾的产生量也越来越接近现实产生量。
秦峰用一组统计数据,展示了垃圾的分类程度对后端干湿垃圾产生量的影响。2018年开始全国垃圾分类逐步开始推行,从下表所列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到2018年,上海干垃圾的热值有明显的上升,含水率则相应的下降明显。
2014-2018年上海干垃圾低位热值变化
2014-2018年上海干垃圾含水率变化
其中,上海的干垃圾热值在2018年达到2300 kcal/kg以上。今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上海市干垃圾热值大幅提高,分类干垃圾的热值已超过3100 kcal/kg。
在全国范围内看,2019年7月份垃圾热值也出现了明显的跃升。秦峰指出,这是由于7月份之前,未进行全面的干湿垃圾分别检测,干垃圾的特性可视为混合垃圾特性;且可能由于上半年雨水较多,含水率相较于2018年均值含水率偏高。
2019年干垃圾低位热值变化
2019年干垃圾含水率变化
秦峰也指出,分类后,湿垃圾的纯净度提高明显,高于90% ,湿垃圾中的纸类、橡塑类、纺织类等主要杂质含量明显降低。他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原有湿垃圾预处理工艺可以简化,资源化处理更具可行性。
垃圾特性的变化,对后端处理带来的影响
垃圾特性的变化必然会后端处理带来多方面影响。对末端垃圾处理设施的工艺设备选型、稳定达标运行和规范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秦峰指出,由于上海土地资源紧张,因此垃圾分类后,对后端焚烧设施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其一是对处理能力的影响。随着垃圾分类带来的热值的提高,若继续维持热负荷不变,焚烧能力将降低25%左右。
其二是对渗滤液产生量的影响。从前面所列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垃圾分类后,干垃圾的含水率大幅下降,渗滤液的产生率将减少1/3左右。
其三是对发电量的影响。垃圾热值的提升,带动吨垃圾发电量提升。
其四是对成本的影响。单位的固定成本将所有提升。
其五是对热负荷的影响。现有热负荷能力将承压,秦峰表示,有条件的垃圾焚烧厂可以考虑扩能增容(焚烧炉容积、余热锅炉换热面积增加)。
其六是对企业收入的影响。随着渗滤液比例的降低,厂用电率下降,发电收入略有提高。但垃圾处理量的降低,也将带来垃圾补贴收入的下降。
随着垃圾分类成效的越来越显著,给后端处理的确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湿垃圾的处理也是比较大的挑战之一,目前很多湿垃圾处理技术还在研究阶段,较好地突破性成果还没有出现。但从目前的现状来看,相应的湿垃圾处理项目却不得不加快上马。
秦峰介绍,现阶段,针对湿垃圾分处理,可能大部分还是采用厌氧发酵的工艺,生产一些沼液、沼渣等,但由于目前沼液和沼渣的利用还不充分,也对整个工艺流程的经济要素有很大的影响。未来,湿垃圾集中处置沼渣、沼液的无害化、规范化、资源化会受到持续关注。
垃圾分类后,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路径不畅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主要体现在,回收点与资源化利用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二次分选,中转站低值可回收的去处受阻。资源化产品出路不畅,大规模资源化利用受限。
针对这些问题,秦峰介绍,2019年度城投重点工作:计划建成10个示范型回收服务点,加快建设大型资源化利用和分拣中转场地,打造再生资源多功能集散中心,落地一批符合环保要求、技术含量高的再生资源利用设施。
分类趋势下的技术探索新思考
强制垃圾分类,对产业来讲挑战很大,要做好衔接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完善和推进。对此,秦峰也提出了关于垃圾处理的技术思考。
他提出,对于已建焚烧设施:需要增加焚烧炉热容量或前后拱及侧墙改为水冷壁;增加余热锅炉的受热面,强化二三通道清灰能力;更换大功率汽轮机或外部供热,引风机、给水泵、循环水泵改汽动;调整燃烧供风系统,通过分级配风降低燃烧/干燥段空气温度;炉内喷渗滤液,降低炉温。
对于新建焚烧设施:要重新论证垃圾热值设计范围,应用适应高热值垃圾的焚烧技术;采用强制风冷或水冷炉排方式;论证干垃圾元素组成变化对烟气污染物源浓度的影响;渗沥液处理设施规模重新核定;充分考虑需要接纳的其他品类城市固废的特性。
对于湿垃圾的处理,由于以往存在对湿垃圾产生量预估不足等问题,因此挑战更大。需要做好湿垃圾的高效利用,采用“集中+就地”相结合的方式,应对设施能力不足,从而平衡增加的湿垃圾量。
在湿垃圾处理工艺的选择上,秦峰认为要重点考虑三点因素:二次废弃物少 (需要焚烧处置的残余物热值高);能源转化效率高 ;资源利用程度高。未来,高效资源化利用将成为湿垃圾处理的重点。
关于低值可回收物的处理,需要打通其资源化再利用的路径,首先资源化工艺技术优化;其次,资源化产品质量管控;最后也要做好资源化产品出路的监管。实现市场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秦峰指出,上海执行强制垃圾分类刚刚两个月的时间,成效显著。目前得到的相关数据还只是初步的参考数据,未来行业的发展路径,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也希望全国各地的实践经验能够多多分享,有助于后期路径的更好探索。
论坛开场精彩视频↓↓↓
近期热文
傅涛:长江大保护面临三大难题 期待真正的大企业破局
“E20水网固废网”公号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若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视为侵权,本公号将保留对侵权者追究版权责任的权利。申请授权可联系刘女士:17610899796(微信同号)
编辑 | 刘影、李艳茹
统筹 | 谷林
2019年,E20研究院重磅发布——年度报告、细分领域及总裁专属报告,明确政策趋势和产业形式,为把握市场机会提供有力支撑,具体报告名称如下: